在盐碱地上播种希望2023-09-06


  镇赉,一个很东北的地名。

  镇赉虽与著名的石油城黑龙江大庆隔江相望,但是隶属吉林省白城市,位于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接合部,是松嫩平原和科尔沁草原交融汇聚地带。镇赉县常住人口20多万,连宜兴的零头都不到,却有47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是宜兴的两倍多。

  如此广阔的面积,有肥沃的土地。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段无人机拍摄的镇赉的视频:广袤无垠的绿色大地上,银亮亮如丝带的是河流,明晃晃的水面反射出霓彩般的太阳光晕;笔直的大道两旁,白杨树、槐树似排成长队的士兵,向远方跋涉;被大小道路格出来的一方方田地,就像一块块翠绿的毯子,不断地铺展开来、铺展开来,镜头拉远了就变成涂抹在纸上的碧绿水彩……而视野的尽头,应该就是蜿蜒流淌的嫩江了。

  但这样的地方,也有贫瘠的盐碱地。“风沙干旱碱,谁干谁打脸。”“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土。”先前,镇赉的民间俗语说得生动形象。白花花的苏打盐碱地,高pH值、高钠离子、高碳酸盐,同时又低渗透性、低养分、低钙,非常不利于植物存活,寸草不生,飞鸟不落。

  我关注镇赉,因为有亲人、同事奔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国信协联,是坐落在宜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江苏国信协联能源有限公司的简称,这个简称明快好记,且朗朗上口。这些年,国信协联在吉林镇赉县的盐碱地上不断播种希望,吉林协联柠檬酸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还在下一盘“柠檬酸生产制造+盐碱地改良技术及产品服务+土地承包农业种植”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的大棋。

  作为国信协联的一名员工,我越来越对东北松嫩平原的那片土地充满好奇,充满向往。

  二

  踏访镇赉的机会终于来了。

  从宜兴到镇赉,有2000多公里的距离。晨光微曦时出发,日当午时便到了乌兰浩特。飞机这只翱翔的大鸟,让我们实现了跨越万水千山的来去自如。简单用过午餐后,我们直奔心心念念的最终目的地。

  原以为东北的初秋会很凉爽,来到镇赉才知道,天气也一改前几天的温和,热度噌噌地往上蹿,居然和江南的秋老虎一样,耍起了火辣辣的脾气。转念又自我安慰,或许是因为我们几个初来乍到,天气也要表达足够的热情呢?

  匆匆放下行李,我们顾不得辗转奔波的劳累,就直奔那个叫金边湖马场的地方。金边湖马场三分场,国信协联在万亩盐碱地上建立了种植基地,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很江南的名字——苏欣农场。

  国信协联的盐碱地改良,得到石河子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白城市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校的技术赋能,特别是在中国工程院沈其荣院士、陈坚院士和张凤华教授指导下,吉林协联团队开展盐碱旱地水田综合治理改良技术研发,2023年取得了大田试验阶段性成功。在我们去镇赉的前不久,沈其荣院士本年度已经去了苏欣农场三次了,看到经过改良后重度盐碱地上碧绿的水稻长势喜人,沈院士十分欣慰。他踏进水稻田,仔细观察水田土壤的结构和肥力,现场指导盐碱地改良、种植及牛粪秸秆发酵等工作,并就相关技术难题与农场技术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他对协联人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深耕盐碱地赞叹不已。

  三

  我们到达苏欣农场,已是下午四点多。东北的秋阳格外勤快,早晨升得早,傍晚落得迟。

  一下车,就近距离感受了什么叫“辽阔”。寥远处,天和地挨得很近很近,地很绿,天很蓝,是那种水晶一般纯净清澈的蓝,没有一丝丝的杂质,蓝得沁人心扉,滋生一种与白云一起闲庭漫步的舒畅感。阳光白亮白亮的,很晃眼,阳光下的空中却很安静,一阵风吹过,就把燥热吹得无影无踪。我的心瞬间变得安宁,岁月静好的场景,把我的情绪调到了最佳状态。

  接待我们的是苏欣农场一组负责人赵国文。老赵穿着迷彩服,戴着黑色遮阳帽,黑衣黑裤,加上长期被强烈紫外线照射所致的黝黑皮肤,俨然是东北老农民形象。不过,他是实打实的宜兴人。

  老赵四年前就来到了这里,像一头老黄牛默默躬耕在这片盐碱地上。老赵只有过年才回宜兴老家,平时吃住在农场,侍弄着玉米、甜菜等作物。那一次老赵的外甥女出嫁,他这个娘舅匆匆从东北赶回宜兴,喝完喜酒,又立马匆匆赶回农场。七月份发大水,老赵没日没夜地在田间地头转悠,心急如焚地带着人奋力抗涝排涝。

  “当年来这儿时,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地,荒芜一片。现在再看看,真难以想象啊!”老赵说这话时,恰好一阵风吹过,大片大片的玉米随风摇摆如海浪波涛起伏。不错,这些正是苏欣农场在改良一年后的盐碱地上种植的玉米。看着一棵棵葱绿的玉米茁壮地拔地成长,在秋风中摇曳生姿,我仿佛听到了生命欢欣的呐喊——盐碱地重生了!

  “这些盐碱地都是去年秋冬进行改良的,今年四月底、五月初播下种子,要不是今年的水涝特别严重,尤其是七月份正值作物的黄金生长期,洪涝对玉米的生长产生了较大影响,不然它们会长得更好。”

  “东北不像江南,到处是河,一下雨很容易被淹,水很难排出去。”

  “我主要负责旱地管理,除了玉米,还有甜菜、燕麦等。”

  老赵滔滔不绝说话间,我们来到了一大片甜菜地。这里的甜菜颠覆了我们原有的、江南的甜菜印象,肥硕的叶子有半人高,粗壮的躯干苍碧透白。成片成片的硕大甜菜,在夕阳下,发亮闪光,交头接耳。

  老赵带我们走进甜菜垄,弯下身,拨开甜菜宽大的身躯,下面竟然藏着像萝卜一样的根茎。我们终于恍然大悟,这东北的甜菜,真正宝贝的不是菜,而是根呐。

  “大的会长到六七斤,一般一到两斤,十月份收,送到制糖厂榨糖。”

  老赵抚摸着甜菜,眼里满是喜爱,就像一个慈父,在抚摸自己的孩子。

  是呀,每天与玉米、甜菜朝夕相处,看着原来寸草不生的盐碱地通过改良,土壤渐渐地会呼吸了,会循环了,播下种子,然后发芽、生长、收获,这内心洋溢的不仅仅是喜悦,应当还有自豪吧!

  四

  如果说第一天的玉米、甜菜给了我们巨大的惊喜,那么,第二天,当我们面对绿浪汹涌奔腾的3000多亩水稻田时,我们感受到的就不仅仅是惊喜了,那绝对是强烈的震撼!

  稻花香里说丰年。当这么一大片一大片的绿排山倒海而来,在北国的风中,沉甸甸的稻穗摇头晃脑,争先恐后和我这个江南人打着招呼,空气中弥漫着从小就闻惯了、吃惯了的清香,丝丝缕缕萦绕在鼻翼之间的,分明还有一点乡愁。这丰收的景象,即使肥沃的江南大地亦不过如此,我仿佛置身童年的故乡。

  可耳边,分明有地道的东北口音响起。

  有一群人在稻田间劳作,我走近他们,与他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起天来。

  “这里原来都是‘光板’的盐碱地,冬天白花花,夏天水茫茫,一年种一茬,小苗没多少,秋后不收啥。”说着说着,竟然有人吟唱起来,那苍凉的声音在广阔的天地间回荡,透出难以诉说的心酸和无奈。

  “直到你们来了,这白花花的盐碱地上真的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

  “我是这边的村民,平时家里的活儿不耽搁,这边还可以打工挣钱,一年可以增加几万元的收入呢!”

  ……

  这群人中,已经是苏欣农场技术管理员的卢光感触最深。他原本在外面打工,剔除吃穿住,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家和孩子是完全顾不上。现在应聘来到苏欣农场,有稳定且与当地其他人比不菲的收入,有感兴趣的事做,虽然辛苦,但内心快乐满足。

  卢光是镇赉县城里的人,曾经承包过几十亩旱地改水田,积累了一定的耕作经验,现在主要负责施肥、除草,联系农机进行田间作业。

  稻花香里又有熟悉的声音传来。

  王学林,原来是国信协联的党政办副主任,去年公司安排他来苏欣农场,他义无反顾,毅然携全家来到镇赉,全身心地在农场扎下根来。王学林家中的二胎孩子才三个多月,老大在读初中,他一门心思扑在农场上,家里的事情全丢给妻子料理。

  “平时我基本住在农场,省得跑来跑去。”说这话时,他的脸上写满了果敢与认真。

  “眼前的水稻有3000多亩,其中2000多亩是第一年改良的重度苏打盐碱地,我们的改良技术特别有效果,全程使用自己研制的‘沃方’有机肥,绿色健康。坚守了绿色有机这个前提,水稻的亩产不会太高,改良第一年平均亩产可达到800斤,长得最好的亩产1000斤,对于改良的盐碱地而言,这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收成。”王学林显得很自信,也很淡定,他强调,“盐碱地改良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时间和耐心,一年年逐步让土地熟起来、活起来”。

  是啊,我们播种的是希望,贡献的是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份力量,没有急功近利可言。

  五

  宗伟刚是国信协联的掌舵人。他始终不忘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他始终拥有深沉的大地情怀。20多年前,他手握“接力棒”,带着一班人在宜兴芜申运河和武宜运河交汇的河岸边,一步一个脚印,坚持发展与创新,实现了小热电到大能源的华丽转身——以柠檬酸为主产品的生物制造跻身全球三大柠檬酸制造企业之一。热电和柠檬酸就像两个蓬勃向上的枝丫,繁茂着国信协联这棵葳蕤大树。如今,又踏上了生物科技发展的转型之路。

  宗伟刚常常在想,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享誉宜兴、无锡只能算是小成,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到青山绿水之间放大家国情怀。他注意到,我国是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目前约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约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积极投身盐碱地的改良,唤醒那些沉睡的土地,实现资源绿色生态开发利用,国信协联完全可以走一条以工业反哺农业的跨界之路。

  深思熟虑并付诸行动,这条跨界之路却走得非常艰难,将情怀化为担当后,心却越走越坚定。2016年开始,国信协联就利用多年积累的生物发酵工程技术,与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白城市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联合,先后研制开发了“沃方”天然有机水溶肥料、复合微生物菌肥、盐碱地土壤调理剂等适用于盐碱地改良的系列产品,结合高标准土地平整与灌溉排水工程提升改造技术、深翻抑盐技术、滴灌根际微区洗盐抑碱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两年多时间里,从小田到大田,再到大规模进行治理,逐渐形成一套集“工程、改土、培肥、调生态”为一体的盐碱旱地和水田综合治理模式。

  慢慢地,国信协联治理盐碱地形成了“协联模式”:一方面,通过产品富含的有机酸中和土壤碱度,释放出原本牢牢吸附在土壤中的盐基离子,将盐分从土壤中彻底移走;另一方面,通过外源添加有机养分,增加作物抗盐碱胁迫能力,同时重建土壤微生物群落。最重要的是,逐年增长的出苗率形成了良性循环,慢慢带走土地的盐分,提高土壤肥力,最终实现源头上的改良。

  理想信念和技术实施的支撑,是人。运筹帷幄的人、得力精干的人、踏实苦干的人……协联人匆匆奔走在远离家乡2000多公里的土地上,默默耕耘在东北嫩江畔,正合力构筑一个“工业农业互辅”的全新发展模式。

  吉林当地的记者采访国信协联东北项目负责人王立军时,问他为啥来这么远的地方投资兴业?王立军作了很好的阐述:“吉林镇赉有我们需要的大量玉米原料,有丰富的风、光绿电资源,还有大量的盐碱地可以改良变耕地。协联公司有效整合和高效利用当地工业、农业、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废弃物,通过科技赋能用于改良盐碱地,实现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利用,形成绿色产业链,努力打造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协联生物板块发展新模式。”

  至目前,国信协联除了柠檬酸项目及公用设施等配套项目,已在吉林镇赉成功改良2万亩重度盐碱地,15000多亩实现作物正常种植,改良旱田第一年玉米、甜菜等平均出苗率超过70%,最高可达95%。

  临别镇赉时,我又参观了农场里的30多亩大棚,里面长满了南方人爱吃的蔬菜,有生菜、苋菜、茄子、青菜、油麦菜和南瓜藤等等。这些东北盐碱地上的南方蔬菜,成了所有在镇赉打拼的国信协联员工的心头好。

  家乡的味道,时代的印记。盐碱地上的播种,为了多姿多彩的生长与天道酬勤的收获。我们充满期待。


转载于2023年9月6日宜兴日报,文: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