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传递破解“丰收密码” 让盐碱地变“生态粮仓”2023-09-10

  初秋的东北,“天下粮仓”满眼丰收在即的希望。在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三分场屯的苏欣农场,稻谷飘香、棒穗金黄、大豆“摇铃”,2万亩一望无际的土地好不热闹。

  “庄稼怎么会在盐碱地上长得这么好!”站在田埂上,年过半百的村民韩彦喜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今年这儿的玉米亩产将有600斤、好地块的有机水稻亩产能达1000斤,从农场负责人口中得知这个消息后,他很是兴奋,“家门口的地,活了!”

  白城所在的松嫩平原,有约300万公顷的苏打型盐碱旱地,是世界公认最难治理的盐碱地类型。这里的土地高PH(酸碱)值、高钠离子、高碳酸盐,同时又低渗透性、低养分、低钙,非常不利于植物存活。“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茫茫,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这才是以往当地农户的真实记忆。

  从白花花的盐碱地,到绿油油的丰产田,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一套科技创新的组合拳。”这片盐碱地的综合治理方——来自2000多公里外的江苏国信协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镇赉的苏欣农场,正是企业在全国建立的大型改良示范区之一。“盐碱地改良,涉及土壤结构、盐分、养分、水利、种植管理等多种因素,纵横交织,缺一不可。”企业董事长宗伟刚强调,盐碱地的综合利用,是一个跨领域、多学科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多方资源,进行系统集成创新。

  早从2016年开始,国信协联就利用多年积累的生物发酵工程技术,组建跨学科团队的工作,由此一发不可收拾。联合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等科研院所,请来中国工程院沈其荣、陈坚两大院士……扎根盐碱地改良一线,团队成员协同攻关、对症下药,先后研发出有机水溶肥、盐碱地土壤调理剂等适用于盐碱地改良的系列产品,结合高标准士地平整与灌溉排水工程提升改造、深翻抑盐等技术,在两年多时间里,逐渐形成一套盐碱旱地和水田综合治理模式。

  “一方面,通过产品富含的有机酸中和土壤碱度,释放出土壤中的盐基离子,将盐分从土壤中彻底移走。”土壤肥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其荣介绍,另一方面,该模式还通过外源添加有机养分,增加作物抗盐碱胁迫能力,重建士壤微生物群落,实现源头上的改良。

  过去的盐碱地变成了今天的“聚宝盆”,最受益的当然是老百姓。镇赉苏欣农场技术管理员本地人卢光感触很深,他原本在外省打工,家和孩子完全顾不上。现在在农场负责田间管理,收入稳定、干劲十足。“咱们村已经有不少在外地打工的老乡找我,想来学习改良技术,回乡办家庭农场!”他满心欢喜地介绍。

  我国有约15亿亩盐碱地,其中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唤醒“沉睡”的土地,向盐碱地要效益,是广大种粮人的梦想,更是保障中国粮仓、端牢中国饭碗的战略需求。“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国信协联将坚持久久为功。”宗伟刚话语铿锵。眼下,协联团队正卯足劲头、再接再厉,一边持续完善技术、改进方案,一边在黑龙江省、新疆省等我国多个盐碱地分布区推广盐碱地综合改良、治理模式。目前,企业已在全国各地改良土壤面积超1000万亩,以科技创新成功破解“丰收密码”,让一块块“十年九不收”的盐碱地变身“生态粮仓”。

  通讯员 朱琳俊

  编辑:胡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