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宜兴日报记者史志强 张云衢 周 波) 金秋十月,稻谷飘香。昨天,在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建平乡金马湖马场,由江苏国信协联能源有限公司实施的重度盐碱地改良项目喜迎丰收:第一年种植的3000亩水稻收割完毕,实现“颗粒归仓”,亩均产量达404公斤。持续参与该项目的土壤肥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其荣在品鉴稻谷品质后颇为欣慰:“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为全国重度盐碱地治理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样本。”
“不毛之地”变身“生态粮仓”,这是国信协联多年辛勤耕耘的结果。早在2016年,国信协联依托企业多年累积的生物发酵工程技术,携手南京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石河子大学等科研院所,在沈其荣院士、陈坚院士和张凤华教授的指导下,先后研发了“沃方”天然有机水溶肥料、复合微生物菌肥、盐碱地土壤调理剂等适用于盐碱地改良的系列产品。同时,结合高标准土地平整与灌溉排水工程提升改造技术、深翻抑盐技术、滴灌根际微区洗盐抑碱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等,勇于实践,逐渐形成一套集“工程、改土、培肥、调生态”于一体的盐碱旱地和水田综合治理模式,最终实现源头上的改良。镇赉县这片pH值高达9至10的重度盐碱地,在取得大田试验阶段性成功的基础上,于今年4月底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
盐碱地上稻花香,这一喜讯很快在当地传开了。“我从事农业农村工作30多年,盐碱地改良种水稻第一年亩产竟能突破400公斤,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专程赶到现场的镇赉县农业农村局原局长刘彦术对此很惊讶。镇赉县当地农户于树宝此前也曾怀疑:“刚开始大家心里都犯嘀咕,觉得他们投进去的钱肯定会‘打水漂’。”而今,水稻丰收让他和村民们看到了希望,通榆、大安等周边地区的一些农户也赶来参观,并打算学习国信协联的土壤改良技术、承包土地种粮食。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是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目前约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约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国信协联党委书记、董事长宗伟刚表示,国信协联将充分利用自身核心技术、资源,积极投身盐碱地改良利用事业。这既是企业努力打造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又是以实际行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端牢中国饭碗的生动实践。目前,国信协联在镇赉县累计投资6000多万元,改良盐碱地近2.4万亩,种植玉米、大豆、甜菜等多种作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3000亩。按照计划,明年,该企业在镇赉县盐碱地改良面积将扩至6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2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