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调研︱看国信协联如何培育新质生产力2024-03-18

        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热电厂,发展到如今能源板块总装机容量突破百万千瓦、年供热能力超400万吨,生物科技板块规模全球前三的行业头部……近40年来,位于经开区的江苏国信协联能源有限公司,在发展之路上始终蹄疾步稳。
        如今,迈进发展新阶段,作为传统产业的“老字号”“常青树”,又该如何培育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优势?国信协联用自身实践给出了“解题思路”。

依托数字技术焕新传统产业

走进柠檬酸生产数据调度中心,机器转速、能源消耗、温湿度、总产量等数据在大屏上实时跳动,生产经理根据各机组实时效率安排生产计划,销售经理则根据动态更新的生产成本给出最精准销售报价。立足生产实际,国信协联自主研发出符合自身需求的生产管理系统,在行业内率先实现柠檬酸全过程DCS控制,将原本分散在各个环节的50多个点位、10个控制室,缩减集成到4个,生产数据与成本数据实时衔接,彻底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了节能降耗的“最优解”。
“从原材料玉米到柠檬酸产品,原来完成整个工艺流程需要三五天,各工序间的响应速度慢,如今通过全过程DCS控制,原材料和能耗实现了科学配置,全年可压降综合成本4000万元。”国信协联副总经理韩鑫说。

与部分企业在智改数转过程中“重自动化设备改造、轻应用场景打造”“重数据采集、轻数据价值挖掘”不同,国信协联坚持因企制宜,将目光牢牢锁定在应用场景打造和数据价值的挖掘利用上。“协联的智改数转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瞄准各环节堵点、痛点的精准滴灌,照搬照抄解决不了问题,得从企业实际出发。”国信协联党委书记、董事长宗伟刚自信满满地说。
积跬步,至千里。早在20年前,国信协联便开始积极布局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行自动化减人、机械化换人;2021年,公司成立了企业数字化转型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数字化转型工作推进会,自上而下完成思想理念的革新;2022年,《国信协联“十四五”数字化建设战略发展行动纲要》及《数字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出炉,为企业智改数转制定了明确的“路线图”。2022年以来,国信协联共发布7个批次79个智改数转攻关项目,截至目前,已有54个项目完成闭环,并形成“建设一批、储备一批、动态更新”的良好机制。

       “以往这个时候,我不是在开会就是在车间里转轱辘。现在,所有工作流程和数据分析都是数字在跑腿,手机上就能一键掌握。”宗伟刚自豪地说。向“数智”要效益,已成为所有协联人的共识。

拥抱前沿技术发展未来产业

对国信协联来说,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来自智改数转的成效,也源于产业链的创新延伸。近年来,国信协联“南征北战”,积极拥抱前沿技术,培育优质生产力。
自2017年起,国信协联在做强能源保供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将柠檬酸生产过程产物的深度发酵技术,逐步应用于农业领域,将工业微生物和农业生物技术进行学科交叉,成功研发出功能性微生物菌肥、盐碱地生物改良剂、水产养殖发酵碳源等多项专利产品。

        “去年,我们在使用生物改良剂后的盐碱地上试种水稻,第一年亩产就突破了400公斤,我从事30多年农业,想都不敢想……今年预计产量会更高。”最近,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农业农村局原局长刘彦术在电话中激动地说道。“老农人”不敢想的事变为现实,源于国信协联在盐碱地上播种的希望。从2018年年底,在新疆玛纳斯县的一块盐碱地上,试种的番茄苗开春出苗率达70%,到如今,在吉林省超5万亩改良盐碱地上,水稻亩产突破400公斤,国信协联成功破解了将“不毛之地”转变为生态粮仓的高产密码。目前,相关产品已改良土壤面积超千万亩、应用鱼塘面积超45万亩,助力端好“中国饭碗”。

        2019年,国信协联投资20亿元,大手笔“落子”吉林,兴建新型绿色智能化柠檬酸项目。今年年初,备受关注的吉林协联柠檬酸项目产品全新下线。1月中旬,公司举办绿色成果发布会,发布以盐碱地综合利用、生态健康养殖新模式、秸秆等农业生物质综合利用、生物技术助力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四大板块为主的“绿色田野计划”。如今,在吉林协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内,柠檬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可以加工成有机水溶肥和土壤生物改良剂,在改良盐碱地上收获的玉米又被运往柠檬酸生产车间,原材料和产品的就地转换,极大降低了物流运输成本。这样绿色循环的发展模式,对于国信协联和拥有150多万亩盐碱地的镇赉县来说,是一场完美的双向奔赴。“玉米生产不与粮争地,能为国家粮食安全出一分力,同时企业还能够实现绿色循环发展。我们通过对劳动生产要素的创新、科学配置,形成了自己的新质生产力。”宗伟刚说。

高强度研发打造新质生产力

       世上唯一不变的唯有变化本身。在宗伟刚看来,传统产业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持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点,保持稳定且高强度的创新研发投入是必由之路。近年来,国信协联每年投入经费超亿元,用于重点领域、核心环节的创新研发与应用。

今年1月,无锡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第十五届无锡市专利奖获奖项目的通报》,国信协联《一种黑曲种子连续培养及其生产柠檬酸的方法》获无锡市专利金奖。一直以来,国信协联始终关注研发创新和专利技术的保护,与江南大学成立了联合研究中心,创建了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陈坚院士工作站、江苏省技术工程中心等9个创新平台,先后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中国轻工联合会技术进步一等奖等荣誉,获得授权专利43件,其中发明专利35件,国际专利9件。

       人是创新研发的主体,更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国信协联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投入,坚持引育并举,牵手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等科研院所,成功借力陈坚院士、沈其荣院士等“最强外脑”,同时持续加强内部人才的发掘培养,组建创新研发梯队。2023年,员工顾磊在无锡市“工装杯”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职业技能竞赛上获得第一名。从一名普通的检修工人,到担任公司多个重要DCS技术改造项目的主要负责人,顾磊创造了江苏省同类型火电机组DCS升级改造用时最短的纪录。无独有偶,检修二部热工二班班长周鹤,一年完成12个数字化项目;生化事业部生产技术部设备专工史国伟,一人参与30多个技改项目……

        在国信协联,浓厚的创新氛围助力工人成长为匠人。目前,企业模范、卓越、优秀三级技师团队近200人,占员工比例超10%,自主培养了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档案工匠型人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位获得国家级荣誉的优秀人才,他们也共同挺起了新质生产力的人才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