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数字技术焕新传统产业
“以往这个时候,我不是在开会就是在车间里转轱辘。现在,所有工作流程和数据分析都是数字在跑腿,手机上就能一键掌握。”宗伟刚自豪地说。向“数智”要效益,已成为所有协联人的共识。
拥抱前沿技术发展未来产业
“去年,我们在使用生物改良剂后的盐碱地上试种水稻,第一年亩产就突破了400公斤,我从事30多年农业,想都不敢想……今年预计产量会更高。”最近,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农业农村局原局长刘彦术在电话中激动地说道。“老农人”不敢想的事变为现实,源于国信协联在盐碱地上播种的希望。从2018年年底,在新疆玛纳斯县的一块盐碱地上,试种的番茄苗开春出苗率达70%,到如今,在吉林省超5万亩改良盐碱地上,水稻亩产突破400公斤,国信协联成功破解了将“不毛之地”转变为生态粮仓的高产密码。目前,相关产品已改良土壤面积超千万亩、应用鱼塘面积超45万亩,助力端好“中国饭碗”。
2019年,国信协联投资20亿元,大手笔“落子”吉林,兴建新型绿色智能化柠檬酸项目。今年年初,备受关注的吉林协联柠檬酸项目产品全新下线。1月中旬,公司举办绿色成果发布会,发布以盐碱地综合利用、生态健康养殖新模式、秸秆等农业生物质综合利用、生物技术助力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四大板块为主的“绿色田野计划”。如今,在吉林协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内,柠檬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可以加工成有机水溶肥和土壤生物改良剂,在改良盐碱地上收获的玉米又被运往柠檬酸生产车间,原材料和产品的就地转换,极大降低了物流运输成本。这样绿色循环的发展模式,对于国信协联和拥有150多万亩盐碱地的镇赉县来说,是一场完美的双向奔赴。“玉米生产不与粮争地,能为国家粮食安全出一分力,同时企业还能够实现绿色循环发展。我们通过对劳动生产要素的创新、科学配置,形成了自己的新质生产力。”宗伟刚说。
高强度研发打造新质生产力
世上唯一不变的唯有变化本身。在宗伟刚看来,传统产业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持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点,保持稳定且高强度的创新研发投入是必由之路。近年来,国信协联每年投入经费超亿元,用于重点领域、核心环节的创新研发与应用。
今年1月,无锡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第十五届无锡市专利奖获奖项目的通报》,国信协联《一种黑曲种子连续培养及其生产柠檬酸的方法》获无锡市专利金奖。一直以来,国信协联始终关注研发创新和专利技术的保护,与江南大学成立了联合研究中心,创建了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陈坚院士工作站、江苏省技术工程中心等9个创新平台,先后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中国轻工联合会技术进步一等奖等荣誉,获得授权专利43件,其中发明专利35件,国际专利9件。
人是创新研发的主体,更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国信协联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投入,坚持引育并举,牵手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等科研院所,成功借力陈坚院士、沈其荣院士等“最强外脑”,同时持续加强内部人才的发掘培养,组建创新研发梯队。2023年,员工顾磊在无锡市“工装杯”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职业技能竞赛上获得第一名。从一名普通的检修工人,到担任公司多个重要DCS技术改造项目的主要负责人,顾磊创造了江苏省同类型火电机组DCS升级改造用时最短的纪录。无独有偶,检修二部热工二班班长周鹤,一年完成12个数字化项目;生化事业部生产技术部设备专工史国伟,一人参与30多个技改项目……
在国信协联,浓厚的创新氛围助力工人成长为匠人。目前,企业模范、卓越、优秀三级技师团队近200人,占员工比例超10%,自主培养了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档案工匠型人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位获得国家级荣誉的优秀人才,他们也共同挺起了新质生产力的人才脊梁。